close

三月每周六民藝街「查爾斯頓」舞  周日舉辦文化系列講座

「相遇1920舞會」與民眾共同營造熱情、活力氛圍

  1920年為台灣的「狂飆年代」,文化藝術及社會、經濟蓬勃發展,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帶您走入時光隧道!除延燒電影《大稻埕》熱潮,以「穿越大稻埕 相遇在傳藝」為主題,打造「大稻埕片場體驗區」及保留電影《大稻埕》主場景-民藝街讓粉絲爭相留影外,更於三月份每周六、日加碼安排「相遇1920舞會」及「文化系列講座」,從休閒娛樂、建築景觀到探討飲食文化、衣著特色等,與民眾一同深入認識「臺灣文化復興時期」的底蘊內涵。

三月每周六舉辦「相遇1920舞會」,以搭火車作為表演最後亮點

  「相遇1920舞會」由舞蹈生態系創意團隊及波綠舞蹈劇場共同合作,以流行於1920年代西方的查爾斯頓舞(Charleston)為靈感,獨家為傳統藝術中心編排舞碼,三月份每周六於民藝街「快閃」演出。今(3/8)下午1時30分首次上場,以「桃花泣血記」為背景音樂,先帶來開場表演,現場許多小朋友跟著起舞,表演中並以單人基本開合、搖擺舞步及雙人歡樂舞步與現場民眾教學互動,遊客們開心加入,遊客不僅感受青春、熱情氛圍,同時也可一同參與這場盛大舞會,最後更以「搭火車」作為最終亮點。

B_oXWs27lKMTkyMLtSt3yhdsHcvdChdbtSwdClzbpBqHShdqFCoXWqabrxu1LB0A==_=_劇場」演出,並與現場遊客教學互動

  「查爾斯頓舞」興起於世界大戰結束,社會經濟和文化等層面開始復甦的希望年代,搭配著當時流行的爵士樂,大量的甩腿轉胯動作,男、女性都可以不拘束地開合腿和搖擺,除了呈現時代的解放,也打破性別差異的藩籬。在服裝方面,1920年代西方女性自我意識逐漸抬頭,開始穿起沒有腰線,垂墜屬性的洋裝,如H型低腰裙等,搭配誇張的長項鍊、珠寶、羽毛等華麗的裝飾,率性又奔放。「相遇1920舞會」舞者除了穿上象徵性洋裝,頭頂也搭配頭飾,營造如電影《大亨小傳》中的派對景象。

「舞蹈生態系」、「波綠舞蹈劇場」以1920年代流行查爾斯頓舞演出

  三月份周日並舉辦「文化系列講座」,邀請三位講師透過不同層面如飲食、衣著等,與民眾交流1920年代文化,3月9日首先於民藝街茶山房二樓,由電影《大稻埕》導演葉天倫分享在傳統藝術中心拍攝的美麗與哀愁,從中了解傳藝中心變身1920年代大稻埕的歷程,從考據史料、劇本編寫至藉由美術製作重現郭雪湖畫作「南街殷賑」、演員的訓練等,聽著導演的介紹,彷彿成為劇組的一份子,從電影幕後了解「大稻埕」。

  3月16日由今日生活雜誌總編輯葉立誠於傑作陶藝二樓講述【衣著‧時尚‧大稻埕1920】,以影像解說的方式讓民眾一窺臺灣服裝發展史,如日治初期,日本政府以保甲制度改造臺灣男性辮髮、女性纏足的習慣,及皇民化運動時期台人以日式改良服為主要服裝,當時女性主要穿著喇叭袖及兩件式的衣裙。透過葉老師的講解,可知臺灣學校制服起源也與日本統治有關,在同化政策下公學校的學童必須穿著日本款式的學生制服,政治與社會影響髮型容貌、服裝樣式變革可見一斑。

  「文化系列講座」最終場於3月23日由尋味之人張光佑以【食味‧漫談‧尋藝大稻埕】為題,從大稻埕咖啡館文化談到酒家菜,大稻埕以商港聞名,繁盛的經濟活動帶動地方發展,講師從歷史考據中發現全台第一家咖啡館-「維特咖啡」即位於大稻埕地區。近期吹起「老屋改建」風潮,許多咖啡廳、餐廳等藏身於大稻埕老舊牌樓中,周邊並有許多知名小吃,其中大多為古時「酒家菜」的傳承,如紅槽肉、當歸豬腳、鳳梨蝦等,純熟的刀工與耐心,造就了多道手工繁複的菜餚,與遊客一同從現代吃食中認識舊時飲食文化。

  「相遇1920舞會」於三月份每周六演出,一天兩場,下午13時30分及下午15時,演出時間為30分鐘。「文化系列講座」於3月9日、3月16日、3月23日下午13時至14時舉辦。更多活動資訊可至「FUN遊傳藝資訊網」http://art.pcsc.com.tw/、FB網站http://art.pcsc.com.tw/fb,或洽詢遊客服務專線(03)950-7711轉分機228。

 

◎新聞聯絡人:統一蘭陽藝文股份有限公司 吳亞倩(03)9507-711 分機213、0926-972-711

◎新聞聯絡人:臺灣傳統藝術推廣基金會 林預芝(03)9507-711 分機215、0933-647-809

◎活動聯絡人:臺灣傳統藝術推廣基金會 陳君怡 (03)9507711分機129、0911-296-43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痞客邦 痞好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