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訊】「你真的在洗腎?」今年65歲的修車廠蔡老闆,兩年前因為食慾不振、身體疲憊到每兩個小時就要放下工作先休息,又因持續血便而就醫檢查並住院觀察,才發現腎功能僅剩正常人的5%,尿酸持續升高,當時在病床上已毫無體力的他,連下床走路都會痛到爆哭,不僅想放棄治療,更難受地跟家人說「這次,真的不行了!」在女兒堅持下,轉往台中榮總就醫,醫療團隊建議安排洗腎,因為才經歷過受困在病床的折騰,蔡老闆了解生活品質的重要性,他堅持選擇居家腹膜透析,原先對居家環境及自我照護感到擔憂,再經醫護團隊完整的訓練及實際操作,短短一週即可在家獨立完成透析,他的胃口及體力明顯改善,尿酸值也穩定,精神變得更好。「這兩年下來,我在家自己洗腎,不僅照顧到我的車廠事業、與朋友聚會或跟熟客聊天,提到我是洗腎病友,大家都感到不可思議。」
持續推動居家腹膜透析為國際趨勢 協助腎友高品質管理腎臟疾病
台灣腎臟醫學會吳麥斯理事長表示,隨著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越來越多中高齡者選擇繼續工作,除了追求自我實現,也為維持健康生活型態。然而,如何在工作與生活中找到和諧共處之道,對於洗腎病友來說,現也有更周全、在國際間被大力推廣的居家腹膜透析可以選擇,協助有工作能力的腎友不僅維持競爭力,還能保有生活品質。在近幾年,腹膜透析也已逐漸取代需固定往返醫院治療的血液透析,不僅治療時間較為彈性、免扎針,還能延長保留腎功能。除此之外,為提升腹膜透析的可近性與照護品質,政府也鼓勵醫院及基層透析診所組成共同照護團隊,不僅有效管理腎臟疾病,亦可落實醫病共享決策精神,讓腎友獲得更完善的支持。
洗腎照護模式轉型居家化、生活化、雲端化 民眾觀念也需與時俱進
國人洗腎發生率在2022年首度出現負成長[1],顯見國內對腎臟病的防治已有實質成效。而正在使用透析人口從健保資料來看,採用血液透析病人數仍高過腹膜透析,且健保在洗腎預算上,並沒有因為透析病人減少而縮減。其中,在「全民健康保險鼓勵院所加強推動腹膜透析與提升照護品質計畫」中,去年更編列超過四億用來鼓勵加強使用居家腹膜透析。台灣腎臟醫學會腹膜透析醫療事務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鍾牧圻醫師指出,居家腹膜透析不僅能大幅降低醫療機構的負擔,也提高腎友居家自主管理性;再從五年存活期來看,腹膜透析腎友的五年累積存活率近7成[2],不僅高於血液透析,對心血管的影響也較小。鍾牧圻醫師強調,洗腎照護模式已轉型成居家化、生活化、雲端化,其中腹膜透析的雲端技術,可有效協助醫護人員及時獲得腎友居家洗腎數據,一旦發現異常,便能適時地提供協助,因此,對於中高年齡層面臨洗腎的病友,透析模式的選擇也需與時俱進。
腎臟病防治基金會吳苡璉營運長提到,「以生活為中心」的居家腹膜透析,讓腎友能在家中自行操作,治療過程更為便捷且貼近日常生活,搭配雲端監控系統,醫療團隊可遠端即時監測,確保治療順利進行並提供個人化指導建議。這樣的治療方式,不僅減少偏鄉或交通不便的腎友的舟車勞頓與就醫次數,降低家庭照護負擔,也能讓上班族與學生能夠兼顧工作與學業。此外,腹膜透析透過持續且穩定地排除代謝廢物與水分,讓腎友的飲食選擇更貼近一般日常生活。除了需適量控制醣類攝取外,水分、鉀與磷的管理相對靈活,能攝取足夠的蛋白質,減少飲食限制,進一步提升生活的便利性與舒適度。
透析感染可預防、可處理 輔助型居家透析打造友善腎友支持環境
「許多腎友擔心居家治療的安全性,特別是感染風險。」中華民國腹膜透析腎友協會吳鴻來理事長說明,台灣在腹膜透析方面的照護品質優異,腹膜炎發生率平均每5年僅一次2,低於國際指標平均每2.5年發生一次[3]。相較於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感染的風險較低,若出現問題,只要及早在門診進行抗生素治療,就可避免住院;血液透析一旦感染恐為全身性感染,可能需要住院治療。而目前也有許多腎友因行動不便或生活需求需仰賴專人照護,未來輔助型腹膜透析即將上路,腎友居家治療時若有需要並符合條件,除了醫師會透過視訊診療,也有照護團隊至家中輔助教學及定期家訪,讓更多腎友受惠於居家腹膜透析,進一步實現全人照護的目標。
為響應2025年3月13日的世界腎臟日,腹膜透析大使藍葦華也分享,日前曾在八點檔電視劇中詮釋罹患末期腎臟病病友的角色,了解腎友一但面臨洗腎,更多是擔心治療限制了工作和日常生活。在透過角色的揣摩後,他才發現腎友能夠在家中進行治療,甚至可以利用睡覺時進行透析,也顛覆了他過去對於「洗腎」的想像。藍葦華也呼籲並鼓勵腎友及家屬,應積極了解不同的洗腎方式,透過充分的醫療諮詢,擬定適切的治療規劃與健康管理,為自己找回工作與生活主導權!
圖一:台灣腎臟醫學會吳麥斯理事長表示,近幾年腹膜透析已逐漸取代需固定往返醫院治療的血液透析,不僅治療時間較為彈性、免扎針,還能延長保留腎功能。
圖二:(左起) 台灣腎臟醫學會鍾牧圻醫師、腎臟病防治基金會吳苡璉營運長及中華民國腹膜透析腎友協會吳鴻來理事長三方深入對談,分享洗腎照護模式已轉型成居家化、生活化
圖三:腹膜透析衛教大使藍葦華鼓勵腎友及家屬,應積極了解不同的洗腎方式,透過充分的醫療諮詢,擬定適切的治療規劃與健康管理,為自己找回工作與生活主導權!
圖四:(左起)吳鴻來理事長、腹膜透析衛教大使藍葦華、吳麥斯理事長、鍾牧圻醫師及吳苡璉營運長齊聚現場,盼腎友能了解更多的治療選擇,為自己的腎功能保留餘裕。